有審校人員把關,譯稿的品質會更好還是更差?
類似的問題:有了測試人員,程式碼的品質會更好還是更差?
兩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都很明顯--當然是更好,不然要測試人員做啥?審校又有何用?
結果應該是這樣沒錯,但我想說的,是中間過程產出的品質。有編制測試人員的 team ,會不會程式設計師可能反而更偷懶,程式碼的品質更粗糙呢?不是說所有人都會這樣,但我的確見過這種情形:程式寫好之後,自己該做的基本功能測試都沒做好;能通過編譯,程式可以跑,UI 上的按鈕、控制項大概按一下,如果都沒發生 exception,就將此工作項目標示為「完成」,丟給測試小組。雖然沒有明講,但這意思好像是說:「反正有測試人員把關,抓 bugs 本來就是他們的責任啊!」
我想這是不瞭解測試工作的內涵,以及沒有認真看待自己擔任「開發人員」這個角色應有的責任所產生的問題。如果每個人都不把自己份內工作該有的責任(和尊嚴)當回事,分工分得愈細,中間的傳遞成本和 rework 情形恐怕只會更嚴重。
同理,這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審校和譯者身上。唉~其實這就是我現在的處境....
我的處理方式,僅要求譯者盡到翻譯最最最基本的責任:把明顯漏譯的段落、句子補完。是的,只要有譯出來就好,至於譯文的正確性,我已不敢奢求(儘管這本來也是翻譯的基本責任),因為要改的地方實在太多,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彼此討論、確認,只好自己對著原文書,逐字逐句地修正了。
試舉數例,各位看倌或能體會我的心情:
例句:I had met Jack a few times before, ....
原譯:我在以前見到傑克,......
按:啊不就是「我見過傑克幾次面」嗎?
例句:For example, the Office 12 ribbon, a new feature that changed the Office user interface
原譯:例如,Office 的12個緞帶物是一項新功能,它可以改變Office的使用者介面
按:12 是 Office 的版本,Ribbon 是 Office 12 的新功能,中文有的稱為「功能區」。此功能改變了 Office 使用者介面的樣貌,而不是它「可以改變」使用者介面。
例句:It can give the green light to a new technology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use.
原譯:讓數百萬人們將要使用的新科技獲得綠燈通行。
按:看這裡、這裡、或這裡。
例句:Many candidates didn't want to graduate with a computer science degree and not use their coding skills on the job.
原譯:許多應徵者不想以計算機科學的學位來畢業,也不想在工作中使用他們的程式技巧。
按:許多應徵者不希望頂著計算機科學的學位,卻無法在工作上發揮他們的程式設計技能。也就是說,希望在學校學的東西,將來工作時也能派上用場啦。
除了漏譯之外,諸如此類的謬誤實在不少,而且很多是在翻譯當時,譯者絕對能察覺出來的(因為讀起來根本不知所云或前後矛盾),卻就這樣放它過去。如此譯稿,已經不單單是錯別字、文句通順與否、或修辭優劣的問題,癥結恐怕在於不夠用心,以及對翻譯工作欠缺應有的認知與熱誠。(Vivid 老師如果看到這篇,恐怕會說:「看吧,當初早就跟你說過啦!」)
倒不是說我自己的翻譯品質有多好,而是在審稿時,我也只能以自己的水平約略拉出一條模糊的基準線,如果譯文品質明顯離此基準線之下太遠,我會覺得這是一種折磨。
我也無意挖苦譯者,只是忍不住在自家後院吐吐苦水,如此而已。同時,若將來還有機會,也希望一起合作的翻譯同好能夠多一分仔細,查一下孤狗,儘量減少謬誤和事後反覆修改的麻煩。這跟我希望一起共事的程式設計師把 code 寫好是一樣的--大家都是寫程式的,別埋下爛攤子給後面的人收嘛。
不過話說回來......出版社如果看到這篇,恐怕不會再找我審稿了吧 >_<|||
類似的問題:有了測試人員,程式碼的品質會更好還是更差?
兩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都很明顯--當然是更好,不然要測試人員做啥?審校又有何用?
結果應該是這樣沒錯,但我想說的,是中間過程產出的品質。有編制測試人員的 team ,會不會程式設計師可能反而更偷懶,程式碼的品質更粗糙呢?不是說所有人都會這樣,但我的確見過這種情形:程式寫好之後,自己該做的基本功能測試都沒做好;能通過編譯,程式可以跑,UI 上的按鈕、控制項大概按一下,如果都沒發生 exception,就將此工作項目標示為「完成」,丟給測試小組。雖然沒有明講,但這意思好像是說:「反正有測試人員把關,抓 bugs 本來就是他們的責任啊!」
我想這是不瞭解測試工作的內涵,以及沒有認真看待自己擔任「開發人員」這個角色應有的責任所產生的問題。如果每個人都不把自己份內工作該有的責任(和尊嚴)當回事,分工分得愈細,中間的傳遞成本和 rework 情形恐怕只會更嚴重。
同理,這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審校和譯者身上。唉~其實這就是我現在的處境....
我的處理方式,僅要求譯者盡到翻譯最最最基本的責任:把明顯漏譯的段落、句子補完。是的,只要有譯出來就好,至於譯文的正確性,我已不敢奢求(儘管這本來也是翻譯的基本責任),因為要改的地方實在太多,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彼此討論、確認,只好自己對著原文書,逐字逐句地修正了。
試舉數例,各位看倌或能體會我的心情:
例句:I had met Jack a few times before, ....
原譯:我在以前見到傑克,......
按:啊不就是「我見過傑克幾次面」嗎?
例句:For example, the Office 12 ribbon, a new feature that changed the Office user interface
原譯:例如,Office 的12個緞帶物是一項新功能,它可以改變Office的使用者介面
按:12 是 Office 的版本,Ribbon 是 Office 12 的新功能,中文有的稱為「功能區」。此功能改變了 Office 使用者介面的樣貌,而不是它「可以改變」使用者介面。
例句:It can give the green light to a new technology that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use.
原譯:讓數百萬人們將要使用的新科技獲得綠燈通行。
按:看這裡、這裡、或這裡。
例句:Many candidates didn't want to graduate with a computer science degree and not use their coding skills on the job.
原譯:許多應徵者不想以計算機科學的學位來畢業,也不想在工作中使用他們的程式技巧。
按:許多應徵者不希望頂著計算機科學的學位,卻無法在工作上發揮他們的程式設計技能。也就是說,希望在學校學的東西,將來工作時也能派上用場啦。
除了漏譯之外,諸如此類的謬誤實在不少,而且很多是在翻譯當時,譯者絕對能察覺出來的(因為讀起來根本不知所云或前後矛盾),卻就這樣放它過去。如此譯稿,已經不單單是錯別字、文句通順與否、或修辭優劣的問題,癥結恐怕在於不夠用心,以及對翻譯工作欠缺應有的認知與熱誠。(Vivid 老師如果看到這篇,恐怕會說:「看吧,當初早就跟你說過啦!」)
倒不是說我自己的翻譯品質有多好,而是在審稿時,我也只能以自己的水平約略拉出一條模糊的基準線,如果譯文品質明顯離此基準線之下太遠,我會覺得這是一種折磨。
我也無意挖苦譯者,只是忍不住在自家後院吐吐苦水,如此而已。同時,若將來還有機會,也希望一起合作的翻譯同好能夠多一分仔細,查一下孤狗,儘量減少謬誤和事後反覆修改的麻煩。這跟我希望一起共事的程式設計師把 code 寫好是一樣的--大家都是寫程式的,別埋下爛攤子給後面的人收嘛。
不過話說回來......出版社如果看到這篇,恐怕不會再找我審稿了吧 >_<|||
所以,很多時候我會連回原文再看一遍XD
回覆刪除從你舉的例子來看,那位譯者的英文已經不是普通的糟了,如果出版社再繼續發譯給那位譯者,根本就是外行。
回覆刪除經過這次審校的初體驗,我想,下次會在事前更加謹慎篩選。也許在這裡公開徵選有興趣翻譯的同好吧。
回覆刪除「如果每個人都不把自己份內工作該有的責任(和尊嚴)當回事,分工分得愈細,中間的傳遞成本和 rework 情形恐怕只會更嚴重。」...
回覆刪除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覺,其中癥結點就如老師所說的,有沒有用心罷了。
話說回來,機器人翻譯的大概也差不多是您舉例的樣子吧...要不老師自己寫個翻譯機器人,然後再自己審稿,會不會也是個辦法?
翻譯機器人啊...我有時候會玩一下 Google 的線上翻譯服務,可是...真的也只是玩玩而已,我是不敢真的用它來翻譯啦。另外,當我懷疑某譯文可能是機器翻譯時,我也會把原文丟到線上翻譯的網站,看看結果是否雷同。
回覆刪除自己是有寫一個陽春的字典工具,主要是方便自己查詢 IT 術語,以免同一個詞彙前後翻譯成不同的中文。雖然很陽春,不過還算堪用啦 ^_^
當老闆相信標準流程可以保證產出高品質的東西,不相信不可靠的人之後,他會用更少的錢,雇用更多便宜的人力,以標準流程把關,企圖達到更高的產量。
回覆刪除當人被標準流程壓著,拿少少的錢,被要求做更多事時,許多奇奇怪怪的事就發生了。
以此例而言,應該正是機器翻譯,也許再手修一些太差勁的地方。
人的素質不重要了,經驗不重要了,責任、態度統統不重要了。反正標準流程中會有很多審核機制,反正有人會挑出錯誤來。我只有拿這麼多錢,還要我做那麼多事,老闆要省錢雇我,我當然也要省事交差。
我認為作事最重要的是態度。態度不對,任何流程都沒辦法改變那差勁的成果的。
回覆刪除如果我是審稿者 (而且我可以選擇的話),我會拒審該譯者的稿,直到看到他誠心誠意的譯文來。
但是,如果老闆只想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大產量的話,整個體系是向下沉淪的。因為認真的譯者會因為交稿比別人慢而被懲罰,最後他也只好自甘墮落,先用機器翻譯交差再說。在這種大環境下,再怎麼努力也是沒辦法改變的。有機會的話,去找另一個 (沒有沉淪那麼快的) 環境吧。
標準流程企圖以流程來克服不可靠的人的因素。而 Agile 講的是如何讓人的潛能激發出來,給你尊嚴,給你榮譽心,以及團隊合作 (而不是彼此競爭對立) 的環境,你們就能做得更好,而且大家非常投入其中,享受工作的快樂。
我認為標準流程的結果是向下沉淪的,Agile 則是向上提昇的。Agile 觀念加以推廣,可以適用於各種企業、乃至於社會、國家等。
Chris 兄:
回覆刪除> 標準流程企圖以流程來克服不可靠的人的因素。
同感!這一劑標準化麻醉針打下去,老闆似乎就比較安心了。其實,管理階層應該更著重在如何營造能留住優秀人才的環境;在適度標準化的框架下,讓員工依然能不斷成長、發揮潛能與創造力,而不是製造呆板、不思考的員工、制式的軟體生產線。就連 RUP 後來也都強調 agile 和 I & I 了呀!